努力并不等于高效,我們身邊有些人終日忙忙忙碌碌,但似乎也沒什么成效;有的人井井有條,即使工作繁重也氣定神閑,并且還能取得不錯的成績。我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效率,而不是僅僅很“努力”的人呢?
01、史蒂芬?科維的“四象限法則”
時間管理領域最常用的莫過于史蒂芬?科維的“四象限法則”,他用“重要”和“緊急”兩個維度把事情分為四類:重要且緊急、重要不緊急、不重要但緊急、不重要也不緊急。
如果一個人整天都在做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,那他的人生終將碌碌無為。如果總是在做不重要而很緊急的事,雖然看起來很忙,但是沒有什么成效,對于這類事,要想辦法委托給別人做或者盡量少做。
如果重要而又緊急的事做得太多,壓力就會倍增,難逃“忙中出錯”。重要但不緊急的事,比如學習、戰略規劃、培養下屬成長,如果長期不顧不管,它們慢慢就會變成重要而緊急的事。
02、心無雜念,安于當下
為什么很多人雖然懂了時間管理的道理,卻依舊無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呢?
因為盡管知道重要不緊急的事需要做,但總是無法集中注意力。比如我給自己留出完整的兩個小時做某項計劃,但總是定不下心來,不是想著下午有個重要的談判,就是想著晚上還要講課,這些都是緊急的工作。結果心里煩躁,也沒辦法安心準備那個計劃。
很不幸,這就是現在很多人生活和工作的狀態——心不在焉。孟子曰:“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?!彼^放心,即找回失去的本心,放在專注的事情上,這就是學問之道。做事同樣需要如此,盡管下午有一個嚴肅的談判,晚上還有一堂重要的課,但也不影響我把當下的工作做好。
03、巧用工作籃,清空你的大腦
有的人可能會說,哪有那么容易,我的事情總是千頭萬緒,根本靜不下心來。其實困擾我們的不是這件事情本身,而是未完成的事情給你形成的無形壓力。你總要在心里分出一部分精力惦記著那件事,這會導致你眼下所做的事效果失真。
你可以把自己的大腦處理成一個CPU和內存的關系。CPU不負責存儲,把存儲全部交給內存。需要運算什么,再從內存中調出來,用CPU來處理,處理完之后再把它丟回到內存中去。
這時,你就需要設置一個工作籃,里裝著待處理的事件,當你記下了這件事情,同時記下了它的準備時間,就可以把它從記憶區刪除了,你的精力只需要安放在眼下該處理的事上即可。
現在有了智能手機,通常都自帶日程表,你可以把自己要做的事記錄在日程表中。比如周三下午2點到4點要進行一個談判,那么在周二上午10點到12點,我騰出時間來為這個談判做準備。
用這種方式來規劃工作和生活,你會發現自己的心平靜了很多,思緒也不會漂浮不定。這就是工作籃的原理。
04、營造利于行動的環境
在進入工作狀態之前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,比如給自己安排一張舒服的桌子,周圍放一些自己喜歡的書,或者一臺筆記本電腦。為自己營造一個愉悅舒適的氛圍。
除了給自己準備一個精心布置的工作區域以外,還要給自己準備一個移動的工作區,這是隨著時代發展,我們生活方式改變后需要開發出的另一個時間管理方法。
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,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乘坐飛機、火車去另一個城市,頻率變得越來越高,你可以讓自己在移動的區域里騰出時間來處理公務或者看書。
飛機上很安靜,沒有人跟你說話,手機也不能用,這個時候排遣無聊最好的方法就是看書。每次我出差都會帶兩本書,飛過去看一本,飛回來看一本。因為沒有人打擾,所以效率往往很高。
當你給自己準備好工作區以后,就要提醒自己提升工作效率。
05、清空工作籃
處理階段的任務就是清空工作籃,在這個階段,你需要對所有收集的信息進行處理。徹底地清空你的工作籃,這并不意味著完成你收集到的所有工作,因為你所收集的工作未必一定都得由你來完成,但是你必須處理它們。
處理階段有三個基本原則:
第一,首先處理工作籃中最上面的事情,就是比較著急的事情。比如老婆讓你買家具,如果再不買的話她就要生氣了,你就得趕緊把這件事情處理了,其實打個電話或者去淘寶買就好了。
第二,一次只做一件事。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建議,我們經常一件事做到一半,就擱在一旁去做下一件事,沒等做完,又擱在一旁。這樣會導致很多事你都只做到一半就忘了,下次啟動又得從頭開始做。這種方式費時又費力,所以一次就做一件事。
第三,不要把事務再次放回工作籃。在處理事務的過程中,你可能會面臨一個問題:某件事情處理到這一步沒結束,但是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行動。這時候有兩種情況,如果你能夠找到具體的下一步行動,那么你就需要權衡是立即執行把它完成,還是指派他人完成,或者是延遲處理。在不得已的時候,我們才延遲處理。能夠立即完成的就立即完成,如果能夠指派他人完成的就指派他人來做。如果是延遲處理,那你就需要在工作籃中記錄下來。
工作籃中有一些內容是不需要采取行動的,此時你需要對它們進行分辨。如果這件事現在根本決策不了,三年后再說,那么就把它扔在一邊,或者這件事只能作為參考資料收集起來。這樣工作籃中需要處理的事務就會逐漸減少,可以想象一下,你有一個工作籃,里邊放了很多件事,做完一件事拿走一件,做完一件事歸檔一件……你的工作就會變得越來越少,你的生活也會變得越來越高效。
06、立刻行動
當一件事情即將付諸行動,其實你已經完成了對大量可選方案的篩選,有了基本的方向。但你不要急于行動,可以留出一些時間做一個頭腦風暴,它會有助于你做出最終的科學決策。這個暫緩的行動非常必要。怎么做頭腦風暴呢?當你啟動大腦去思考某個問題時,你可以把所有的想法都羅列出來,再對羅列的想法進行分析篩選。
頭腦風暴有幾個關鍵的技巧:不要判斷,不要質疑,不要評估,不要批判。一個想法冒出來,就把它寫下來,你有一招,其他人還有別的招,大家湊在一起,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地談自己的想法。如果能夠各抒己見、集思廣益,我們就可以獲得大量的思路和想法。在這個過程中,千萬不要過早地進入討論和批評,這會使得頭腦風暴的效果減弱。有時候開會的效率很低,就是因為有人剛剛提出一個想法,另一個人就說“你那個不行”或者“需要很多錢”“條件還不成熟”,等等,一旦出現了爭論,其他人就沒有動力再提供更多的想法了。
所以,效率最高的方法就是羅列,有想法就羅列出來,羅列的數量越多,就越能減少思維的盲區。最后,再組織分析這些想法,從中找出一個你認為最合適的來實施。
我特別喜歡Facebook的一個座右銘:完成,好過完美。當你能努力地去“完成”的時候,你就已經戰勝了拖延癥,這好過你孜孜以求地為了完美而去拖延。事實上,當你追求完美的時候,最終的結果往往更加不完美,只是你給自己找到了足夠的心理安慰。